一、 治神基础方
四神方:百会、神庭、本神、四神聪、神门。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泻火,安神定志。
主治:一切情志病。
按:该方有四个“神”字穴,故曰“四神方”,是治疗情志病的主方,其目的是使人体“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二、解郁安神法
四关方:合谷、太冲。
功用:镇静安神,疏肝解郁;平肝潜阳,清热泻火;解痉息风,开窍醒神;搜风理痹,通经活络。
主治:不寐、焦虑、胸闷气短;肝阳头痛、牙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胀痛、带状疱疹痛;惊风、中风昏迷、癫、狂、痫、脏躁;风寒湿痹、肢体麻木、拘挛不用等。
按:“四关方”是广大针灸医师常用的针灸成方之一,古今医籍多有记载,“四关”之名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针灸大成》云:“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穴是也”。《标幽赋》说:“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湿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经穴纂要·人有四关论》说:“合谷、大冲,是曰四关”。《腧穴学概论》说:“四关治风寒湿痹”。《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说:“四关主治四肢寒战、喑哑,并可起镇静作用”。根据临床经验,周老认为“四关方”不仅可以治疗痹证,而更多的是用于镇静安神、止痛急救等。
三、补益安神法
五脏俞加膈俞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主治:心悸气短、腰酸乏力、失眠健忘、食欲不振、面色无华、月经量少、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等。
按:背俞穴为脏腑精气汇聚之处,它不仅可以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调节脏腑的气机,改善脏腑功能紊乱现象;而且其中肺、心、肝、脾、肾五脏俞具有补五脏之虚和益气生血之功,使气血充盛而神安。若五脏功能失调,气血亏虚则神乱。因此,以针刺补法调五脏,可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
膈俞为血之会穴,具有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之功,与五脏俞合伍,称五脏俞加膈俞方,不仅可以加强五脏的气机调畅作用,还可使气血、经脉流通,从而达到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和通经活络之目的。
五脏俞加膈俞是“金针”王乐亭教授“中风十三治”中的“一治”,主要是针对中风后体虚,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患者。周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地扩大了该方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对虚劳损伤、抑郁不寐、健忘乏力、心悸气短、月经量少者,效果更佳。因而,五脏俞加膈俞被列为周老治神法中的补益安神法。
四、重镇安神法
督脉十三针方: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
功用:重镇安神,强腰壮脊;通经活络,解痉息风。
主治:情志病、癫、狂、痫、烦躁、不寐、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 自闭症、腰脊疼痛、下肢痿躄、项背拘急、角弓反张、颤证等。
按:督脉贯脊属肾,总督一身之阳,补之可补阳益气、强腰壮脊;又督脉上行至风府,而入络于脑。肾主骨生髓,上聚于脑则为脑髓。脑为髓海,又为“元神之府”,故补督亦有健脑益智和镇静安神之功。
针灸具有双重作用,既有补益作用,又有泻邪之效。因此,泻督脉可清热泻火,疏通经气,使邪外出,以起到醒神开窍、解痉息风和通经活络之功。
所谓重镇,即针对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的重证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手法较重、用针宜粗、进针宜深等内容,如治疗中风偏瘫,往往用于久病但正气仍较充盛、肢体拘急不用的患者;儿童抽动症与多动症中痰火壅盛、脾气急躁的患儿;还经常用以治疗躁狂和性情急躁的顽固性失眠的患者。
过敏性鼻炎的特点
过敏性鼻炎系中医“鼻鼽”范畴,因肺脏虚损复感风寒而致,多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俞穴,针刺及艾灸肺俞、大椎、大抒、肾俞、脾俞穴能达温肺散寒,益气健脾,补肾壮阳的作用,并可调节脏腑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强鼻、肺抗病能力,进鼻功能尽早恢复;印堂为经外奇穴,位于督脉循行线上,取这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督脉有统摄全身阳气和维系人身元气的功能,而达益气固表。经过临床观察,对体质较弱者,疗程结束后,可视其病情,适当服些滋补药物,以增强体质,巩固疗效。
具体治疗方法
1、取穴 肺俞、大椎、大杼、肾俞、脾俞、印堂。
2、手法 患者取侧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28号毫针,进针1~1.5寸,施以较轻刺激,有酸胀或麻胀感为止,印堂用28号毫针,左手拇食二指将患者印堂穴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对准穴位刺入约1寸,用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外达鼻头,内及鼻腔,鼻部酸胀明显,均留针30min,施以艾灸,10次为1个疗程,间隔1周行下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典型病例
患者,女,34岁,于2015年5月就诊,患过敏性鼻炎5年,主症为鼻痒、鼻塞流涕、喷嚏,以晨起或闻及刺激性气味尤甚,伴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为肺气不足,脾肾阳虚而致,用上述治疗方法,经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腹针疗法简介:
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许多重要脏器,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较广的途径。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亲身体摄入氧气、营养物质,可见脐向四周及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先天就已形成,以脐为中心的腹部不仅有一个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而且还拥有一个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而且还拥有一个全身高级调控系统。腹针通过体表的针刺反馈进行逆向调节,使心、肝、脾、肾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腹针疗法优点:
1、腹针疗法的每一个处方都有严格的规范,对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唯一相应的处方,可操作性强。
2、腹针所用的专用针,针体细、无传统针刺痛感。
3、无任何毒副作用
病例分享:
患者女,42岁,主因“间断性入睡困难伴睡中易醒5月”,伴醒后身体乏力,头脑不清醒,头疼,头晕,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于2017年5月12日就诊于我科,中医诊断为“不寐、心脾两虚”。
治疗以针刺,日一次,取穴如下:
主穴(君臣):引气归元(即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
腹四关(滑肉门,双穴;外陵,双穴)
次穴(臣);商曲(双穴)
辅穴(佐、使):气旁、气穴(双穴)
配合普通针刺,取穴:四神聪、神庭、上星、印堂、神门、内关、足三里、太冲。
TDP照射25分钟日一次,照射部位为:腹部及双下肢。
针刺一天后效果明显,第3-4天病情反复,坚持治疗20天后,病情改善,无反复。
注意:
腹针疗法能很快改善症状,而且可以取得很好的远期效果,但对取穴的顺序和深度有一定的要求,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下面介绍一些矫正轻度脊柱侧弯的体操锻炼方法,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进行锻炼。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面的方法中均是针对胸椎向右侧弯曲的,如果你是左侧弯曲为主,就需要相应改变方向。
一、 俯卧向前伸单臂:在垫子上或者床上俯卧挺身,左手伸直全力前伸,右手后伸,同时做抬头挺胸动作。重复20~30次,共练习4组。
二、 站立转体动作: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扭转躯干,向右侧做转体运动。完成一次体转后,两臂轻置体侧,再重复上述动作(不要做另一方向的体转动作),在动作过程中强调双腿伸直,不要移动双脚,以免减低练习效果。重复20~30次,共练习4组。
三、 单臂外振动作:身体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右臂伸直空手用力向体外侧振举到极限,用力放下到体前内侧极限,做30~50次。接着手持重物(2.5~5公斤)重复练15~20次,共做4组。
四、 持棒向侧上方摆动伸展:俯卧在垫子上,两手宽于肩距,持棍棒或绳子或毛巾,抬起胸部挺腹,弯曲左臂,伸直右臂用力向右侧使劲做摆振式侧体动作,并同时使上体和两臂尽力向上抬起。如持绳子和毛巾,务必绷紧,不让其放松下沉。重复20~30次,共练习4组。
五、 悬吊摇摆:此动作要借助单杠或类似单杠的装置进行。面对单杠,双手直臂攀握悬垂身体,然后徐徐向左或向右摆动腰腿,同时顺势移动攀握单杠的双手。以使弯曲的脊柱逐渐拉直,重复练习,不计次数。
六、 单杠单臂悬垂运动:左臂手握单杠悬垂20~30秒钟,跳下休息1分钟,重复练习6~8次。
七、 单臂拉引橡皮筋:身体直立,两脚与肩同宽,右手握橡皮筋一端(另一端挂在固定物上),左臂侧平举,用力向身体另一侧拉引,重复30~50次,共练习4组.
八、 单臂上举哑铃运动:身体直立,两只脚与肩同宽,左手持哑铃(10~15公斤),向上举起时伸直臂,放下时屈肘,哑铃位于肩侧停止为1次,自然呼吸,重复10~15次,共练习4组。
采用上述矫正训练方法,在于重点加强脊柱较弱一侧的肌肉力量,逐渐把侧凸的脊柱拉直。同时,还要注意经常保持较好的动作姿势,从而达到辅助矫正侧弯的目的。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在坚持保守治疗的情况下,脊柱弯曲还在发展,就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采取手术治疗的治疗方法,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或体征。颈椎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颈椎病的研究愈加深入、细致,发现肌肉软组织的损伤贯穿颈椎病的始终,颈椎周围肌肉是引起颈椎病各种症状的重要因素,而不是仅仅限于椎间盘的退变。所以在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推拿治疗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
“五线三面”治疗颈椎病的推拿手法
五线:棘突正中一条线、棘突两侧的竖脊肌两条线、两侧的横突两条线,共五线。
三面:胸廓的上口平面:即冈上肌、肩胛提肌的止点、斜角肌群的止点所构成的平面;后上背部的平面:要求左右对称、两侧肩膀对称;胸廓前面的平面。
“五线三面”的颈椎病推拿手法,依据西医的解剖学相关知识以及脊柱内外平衡机制,可以客观精准全面的松解到所有相关肌肉和韧带,利用调节颈椎周围肌肉等外部平衡,从而缓解内部脊髓、神经根、血管等局部的高应力,以解除临床症状,达到颈椎病的临床治愈。
5 |
手机网站二维码
地址:上海市某某区某某路1号
沪ICP1236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