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自有种植基地、切实掌控供应链底端、保证优质国产高粱供应,将成为一线名酒竞争的主要方向······
对中国一线名酒而言,竞争已经从产品层面延伸到供应链的底端。
今年4月,茅台、五粮液不约而同在“酿酒粮种植”上展开部署。茅台方面称,要扎实做好“种子”工作,牢牢掌握茅台酒用高粱种子战略安全;五粮液方面则围绕“高质量倍增工程”,要将现有的100万亩专用粮基地提升到200万亩。
最大的两家名酒企业纷纷关注“粮食”暨“种子”问题,无疑与近期国际社会担忧“粮食安全”的风向有一定关联。此外,在国产酿酒主粮“高粱”产能不足的情况下,企业这样的关注与部署,也有着十分现实的考量。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2-2028年中国高粱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提及,2020年中国高粱种植面积达634.7千公顷,产量为297.0万吨,其中贵州当年产能为25.5万吨。
相关资料显示,2021年度我国高粱产能大致仍为200多万吨,不足300万吨。相比2020年度我国白酒700多万吨的产能,国产高粱的供给明显不足。
国产高粱供给不足,“外援”就显得十分重要。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21年1-12月,中国高粱进口量达942万吨,同比增长95.6%,进口高粱主要来自于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
尽管进口高粱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白酒酿造”需求之渴,但对于讲惯了“水土”故事的中国名酒而言,这并不是一个逻辑自洽的好选择。
此外,从科学角度来说,“单宁”以及其他成分含量的不同,也导致了中外高粱所酿白酒品质的差别。种种因素叠加,意味着各个名酒必须要选用优质国产高粱,才能以卓越品质讲好“中国白酒故事”。
名酒爆发式的产能跃进,又对优质国产高粱的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可控性高的专用酿酒粮基地、将竞争推进到供应链底端就成为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