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举认为,正是从第一届评酒会开始,中国酒业正式迈入由“中国名酒”引领行业发展的时代,开创了“中国名酒”时代······
202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迎来70周年。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在北京举行,包括白酒、黄酒、葡萄酒、果酒等103个酒样参评,最终评出八大名酒。
张武举,我国著名白酒专家,第四届、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中国食药促进会白酒专家委员会委员,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近日,就第一届全国评酒会的有关话题,《华夏酒报》记者专访了张武举。
百废待兴时期的评选
相关史料显示,1949年全国饮料酒总量为15.62万吨,其中白酒10.8万吨、啤酒0.7万吨、黄酒2.5万吨、葡萄酒0.02万吨、果露酒1.6万吨。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如何提振酒业?如何让百姓吃得饱饭又喝得上酒?成为政府一直寻找解决的答案
“查阅了好多资料才了解到,1952年,我国GDP为679.1亿元,人均GDP119元;这一年我国饮料酒总量是23万吨,虽然比1949年增长了不少,但用当时的4亿多人口来平均,数量还是显得非常渺小。”张武举翻阅着自己查找并记录的相关历史数据对《华夏酒报》记者说,为此,国家想了很多办法,希望能多出酒、出好酒。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国家决定举办评酒会。
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于1952年秋举行,是在当时财政部中央税务总局下辖的华北酒类专卖公司召开的全国酒类专卖会议上。彼时,中央税务总局负责管理全国的酒水,各地区成立酒类专卖公司,在中央专卖事业总公司还未成立前,华北大区的酒类专卖公司代行中央职责,公司驻地就在北京的大佛寺。
“那时期我国酿酒工业尚处于整顿恢复阶段,当时酒类的生产由国家专卖局进行管理。”张武举言道,第一届评酒会是1952年举办,1953年公布评选结果的。
据资料记载,1952年召开的全国酒类专卖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届专卖工作会议。会前收集了来自全国的白酒、黄酒、果酒、葡萄酒酒样103种,由每个地区参加会议的酒专卖干部携带而来,在专卖会议后期进行评酒。在103种样品中,白酒19种,葡萄酒16种,白兰地9种,配制酒28种,药酒24种,杂酒7种。当时没有啤酒样品参与。
第一届评酒会上,评酒化验的分析地点放在了税务总局北京实验厂的研究室(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前身)。
“筹建于1949年5月的北京实验厂,是当时北京唯一新建的白酒厂,其目的就是建成一个集生产、技术、操作机械化等方面都比较先进的白酒生产样板厂,逐步改进国内白酒生产的笨重体力劳动,进而解放劳动力,以科学管理代替旧式传统操作。建设实验厂的同时积极筹建研究室,以期开产之日能对白酒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寻找数据,用数据分析替代老师傅的手控、脚踢等经验操作。”张武举介绍道,有大量资料熟练的酒类分析检测,是把检测工作设在这里的主要原因。
第一届全国评酒会共评出全国名酒白酒类四种:茅台酒、汾酒、泸州大曲酒、西凤酒;全国名酒黄酒类一种:鉴湖绍兴酒;全国名酒葡萄酒、果露酒类三种:张裕金奖白兰地、红玫瑰葡萄酒、味美思,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款酒均为山东烟台张裕酿酒厂的产品。
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白酒工业基础的奠定始于1949年至1959年10年间,如今的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等名酒厂,基本都成立于这段时间,自此,全国的酿酒作坊不断合并成国营酿酒厂。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施计划经济体制,那时酒厂运作模式十分简单,酒厂只负责酿酒,原料采购和酒类销售都由专门部门负责。其酿酒方法和现在也不一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酒厂的酿酒工作都属于重体力劳动,出窖、上甑、贪凉、出甑、入窖,都是人力手工完成。譬如说原料的破碎,当时是用驴拉磨来实现的。”张武举介绍,这是那个时期白酒酿造的主要方法,也是20世纪50年代大力发展白酒的原因之一,入门简单,无技术要求,吹糠见米,有助于原始资金的积累。
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为参赛产品设定了四条入选条件:一是品德优良,符合高级酒类标准及卫生指标;二是国内获得好评,并为全国大部分人所欢迎;三是历史悠久,在全国有销售市场;四是制造方法特殊,具有地方特色,不能仿制。“已故白酒泰斗、首届评酒会专家评委高月明老人家告诉我,就是这四条,把绝大多数白酒品牌都挡在了门外。”张武举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