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治神基础方
四神方:百会、神庭、本神、四神聪、神门。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泻火,安神定志。
主治:一切情志病。
按:该方有四个“神”字穴,故曰“四神方”,是治疗情志病的主方,其目的是使人体“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二、解郁安神法
四关方:合谷、太冲。
功用:镇静安神,疏肝解郁;平肝潜阳,清热泻火;解痉息风,开窍醒神;搜风理痹,通经活络。
主治:不寐、焦虑、胸闷气短;肝阳头痛、牙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胀痛、带状疱疹痛;惊风、中风昏迷、癫、狂、痫、脏躁;风寒湿痹、肢体麻木、拘挛不用等。
按:“四关方”是广大针灸医师常用的针灸成方之一,古今医籍多有记载,“四关”之名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针灸大成》云:“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穴是也”。《标幽赋》说:“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湿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经穴纂要·人有四关论》说:“合谷、大冲,是曰四关”。《腧穴学概论》说:“四关治风寒湿痹”。《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说:“四关主治四肢寒战、喑哑,并可起镇静作用”。根据临床经验,周老认为“四关方”不仅可以治疗痹证,而更多的是用于镇静安神、止痛急救等。
三、补益安神法
五脏俞加膈俞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主治:心悸气短、腰酸乏力、失眠健忘、食欲不振、面色无华、月经量少、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等。
按:背俞穴为脏腑精气汇聚之处,它不仅可以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调节脏腑的气机,改善脏腑功能紊乱现象;而且其中肺、心、肝、脾、肾五脏俞具有补五脏之虚和益气生血之功,使气血充盛而神安。若五脏功能失调,气血亏虚则神乱。因此,以针刺补法调五脏,可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
膈俞为血之会穴,具有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之功,与五脏俞合伍,称五脏俞加膈俞方,不仅可以加强五脏的气机调畅作用,还可使气血、经脉流通,从而达到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和通经活络之目的。
五脏俞加膈俞是“金针”王乐亭教授“中风十三治”中的“一治”,主要是针对中风后体虚,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患者。周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地扩大了该方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对虚劳损伤、抑郁不寐、健忘乏力、心悸气短、月经量少者,效果更佳。因而,五脏俞加膈俞被列为周老治神法中的补益安神法。
四、重镇安神法
督脉十三针方: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
功用:重镇安神,强腰壮脊;通经活络,解痉息风。
主治:情志病、癫、狂、痫、烦躁、不寐、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 自闭症、腰脊疼痛、下肢痿躄、项背拘急、角弓反张、颤证等。
按:督脉贯脊属肾,总督一身之阳,补之可补阳益气、强腰壮脊;又督脉上行至风府,而入络于脑。肾主骨生髓,上聚于脑则为脑髓。脑为髓海,又为“元神之府”,故补督亦有健脑益智和镇静安神之功。
针灸具有双重作用,既有补益作用,又有泻邪之效。因此,泻督脉可清热泻火,疏通经气,使邪外出,以起到醒神开窍、解痉息风和通经活络之功。
所谓重镇,即针对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的重证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手法较重、用针宜粗、进针宜深等内容,如治疗中风偏瘫,往往用于久病但正气仍较充盛、肢体拘急不用的患者;儿童抽动症与多动症中痰火壅盛、脾气急躁的患儿;还经常用以治疗躁狂和性情急躁的顽固性失眠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