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柳刺绣 乡土风也能绣出新时尚
日期:2018-07-02 11:41:05 点击:36670
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元利州广场上演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服装秀:模特儿飘飘衣袂之上,用麻柳刺绣绣上了各种图案。“这样的衣衫太美了!”服装秀之后,围观女孩们将绣上小花的T恤一抢而空。
麻柳刺绣,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刺绣与现代生活用品的嫁接,别样的质朴之美吸引着人们的关注,也触动着麻柳绣娘寻找新的商机。
自成一派民间文化生机盎然
广元朝天区麻柳乡,位于曾家山深处。当地姑娘心灵手巧,大都会自己动手做衣服鞋袜,然后精心地绣上各种图案。这里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人物花草,以及鲤鱼跳龙门、十二凤凰、狮子滚绣球等,都成为姑娘们的刺绣题材。久而久之,麻柳刺绣的乡土风和朴素的美学思想自成一派,名气不胫而走。在2013年成都国际非遗节上,麻柳刺绣的展品一举夺得非遗节“太阳神鸟”最佳展览奖。
6月21日,麻柳乡42岁的张菊花忙完农活,就端出绣筐开始穿针引线。今年5月,张菊花刚刚成为麻柳刺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绣筐里,是她正在绣的各种绣品,其中一方红色的手帕上,花朵娇艳欲滴,色彩浓烈的搭配,看上去分外喜庆。
“我们这里把刺绣称作架花,有句俗话叫‘姑娘会架花,不愁找婆家’,所以很多姑娘出嫁前就学会了各种刺绣针法。”张菊花边绣边说,那些能干的姑娘,会亲手绣完所有嫁妆,出嫁那天,随着迎亲队伍一路展示,姑娘心灵手巧的名声很快就会传遍乡里。
张菊花的妈妈就是其中之一。“她绣的《老鼠嫁女》等绣品,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后来我们这里有人嫁女,最爱找她绣婚鞋。”正是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张菊花8岁就好奇地拿起绣花针,从此再没有丢下。
张菊花对麻柳刺绣的8种技法如数家珍:“像绣鞋垫的针法就是最简单的架花,只要数纱而绣,就能绣出规整的纹样;游花讲究一针扣一线,适合刺绣字画;牵花的技法相对复杂,要求绣品正反两面绣出轮廓一样且同样精美的图案……”
探索创新乡土风开启文创之旅
在上世纪80年代,麻柳乡会刺绣的成熟绣娘,有上千人之多,然而,在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今成熟绣娘只有100多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去打工挣钱,再也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做针线了。”张菊花说。
张菊花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一家专门做新加坡出口生意的工厂听说麻柳刺绣有名,翻山越岭跑到山里来找她们绣出口产品。就在前几年,也有人专门找她绣挂画等收藏品,“一幅要卖好几千元。”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我们的刺绣太土了。”不过在张菊花看来,乡土气息恰是麻柳刺绣最动人的风情。
在当地非遗保护中心的推动下,张菊花和当地另外11位非遗传承人,开始了麻柳刺绣的文创之旅。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那天的服装秀,就是其中一次尝试。“完全没想到这么受欢迎!”张菊花说,一件几十块钱的T恤花一天时间绣上小花,卖价199元,“还好销得很!”
受到鼓励的绣娘们,开始用布做成杯垫,在上面绣上花朵;买来白色的麻布钱包,绣上青花;狮子滚绣球、老鼠嫁女等民间图案,经过抽象简化、夸张变形,成为桌布上极富艺术美感,又可慢慢品味的装饰……让绣娘们略显尴尬的是,“我们创新了,但是总收入反而不如以前绣收藏品的时候多!”一年只能挣五六万元的张菊花在同样着急之余,仍然觉得刺绣与生活接轨才是正道,“要是只有搞收藏的买,知道麻柳刺绣的人岂不越来越少了。”
广元朝天区的非遗部门,给绣娘们吃了一颗定心丸。12位麻柳刺绣非遗传承人,全部纳入公益性岗位。只要不放下绣针,能出作品,就有经费补贴。张菊花期待着附近曾家山康养旅游项目的尽快落地,“我们先从旅游人群中着手推广,相信麻柳刺绣的乡土风,同样可以成为更有特色的新时尚。”
麻柳刺绣,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刺绣与现代生活用品的嫁接,别样的质朴之美吸引着人们的关注,也触动着麻柳绣娘寻找新的商机。
自成一派民间文化生机盎然
广元朝天区麻柳乡,位于曾家山深处。当地姑娘心灵手巧,大都会自己动手做衣服鞋袜,然后精心地绣上各种图案。这里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人物花草,以及鲤鱼跳龙门、十二凤凰、狮子滚绣球等,都成为姑娘们的刺绣题材。久而久之,麻柳刺绣的乡土风和朴素的美学思想自成一派,名气不胫而走。在2013年成都国际非遗节上,麻柳刺绣的展品一举夺得非遗节“太阳神鸟”最佳展览奖。
6月21日,麻柳乡42岁的张菊花忙完农活,就端出绣筐开始穿针引线。今年5月,张菊花刚刚成为麻柳刺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绣筐里,是她正在绣的各种绣品,其中一方红色的手帕上,花朵娇艳欲滴,色彩浓烈的搭配,看上去分外喜庆。
“我们这里把刺绣称作架花,有句俗话叫‘姑娘会架花,不愁找婆家’,所以很多姑娘出嫁前就学会了各种刺绣针法。”张菊花边绣边说,那些能干的姑娘,会亲手绣完所有嫁妆,出嫁那天,随着迎亲队伍一路展示,姑娘心灵手巧的名声很快就会传遍乡里。
张菊花的妈妈就是其中之一。“她绣的《老鼠嫁女》等绣品,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后来我们这里有人嫁女,最爱找她绣婚鞋。”正是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张菊花8岁就好奇地拿起绣花针,从此再没有丢下。
张菊花对麻柳刺绣的8种技法如数家珍:“像绣鞋垫的针法就是最简单的架花,只要数纱而绣,就能绣出规整的纹样;游花讲究一针扣一线,适合刺绣字画;牵花的技法相对复杂,要求绣品正反两面绣出轮廓一样且同样精美的图案……”
探索创新乡土风开启文创之旅
在上世纪80年代,麻柳乡会刺绣的成熟绣娘,有上千人之多,然而,在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今成熟绣娘只有100多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去打工挣钱,再也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做针线了。”张菊花说。
张菊花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一家专门做新加坡出口生意的工厂听说麻柳刺绣有名,翻山越岭跑到山里来找她们绣出口产品。就在前几年,也有人专门找她绣挂画等收藏品,“一幅要卖好几千元。”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我们的刺绣太土了。”不过在张菊花看来,乡土气息恰是麻柳刺绣最动人的风情。
在当地非遗保护中心的推动下,张菊花和当地另外11位非遗传承人,开始了麻柳刺绣的文创之旅。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那天的服装秀,就是其中一次尝试。“完全没想到这么受欢迎!”张菊花说,一件几十块钱的T恤花一天时间绣上小花,卖价199元,“还好销得很!”
受到鼓励的绣娘们,开始用布做成杯垫,在上面绣上花朵;买来白色的麻布钱包,绣上青花;狮子滚绣球、老鼠嫁女等民间图案,经过抽象简化、夸张变形,成为桌布上极富艺术美感,又可慢慢品味的装饰……让绣娘们略显尴尬的是,“我们创新了,但是总收入反而不如以前绣收藏品的时候多!”一年只能挣五六万元的张菊花在同样着急之余,仍然觉得刺绣与生活接轨才是正道,“要是只有搞收藏的买,知道麻柳刺绣的人岂不越来越少了。”
广元朝天区的非遗部门,给绣娘们吃了一颗定心丸。12位麻柳刺绣非遗传承人,全部纳入公益性岗位。只要不放下绣针,能出作品,就有经费补贴。张菊花期待着附近曾家山康养旅游项目的尽快落地,“我们先从旅游人群中着手推广,相信麻柳刺绣的乡土风,同样可以成为更有特色的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