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邮箱:XXX@ABC.COM

手机:400-8888-8888

电话:400-8888-8888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人民东路699号

公司动态

如何养老?——中国养老市场的挑战、机遇与实践

作者:AB模板网 发布时间:2023-04-25点击:228

“如何养老”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64亿,约占总人口的18.7%,65岁以上人口比例也达到13.5%,接近深度老龄化水平(14%)。同时,近年来低生育水平已成为常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也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2021年9月11日-17日,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通过各课程部和校友会在中欧校友、同学及同事中进行了养老需求调研,短短一周时间就收到有效问卷1657份。调研结果显示,近80%的受访者自己或其父母目前有养老需求,超过一半的人每月愿意为每位老人支付1万元及以上的养老费用,养老需求的广泛和迫切可见一斑(文末可获取完整版报告)。

在调研的基础上,中心于9月28日举办了主题为“如何养老——中国养老市场的挑战、机遇与实践”的线下+线上研讨会,由中心主任周东生教授主持,并邀请了泰康之家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徐晓欢女士、太平人寿健康险部总经理刘宝萍女士、安康通控股有限公司CEO朱伟先生、颐家(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涛校友、上海天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卜江勇校友这五位养老行业资深从业者分享他们的思考与实践。他们有哪些独特的行业洞察与创新实践呢?

中国养老市场的挑战与机会

周东生教授指出,要了解中国养老市场,首先要了解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从1990年至今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到,总人口缓慢增长(从11.34亿到14.12亿),但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5岁以下人口从30年前的27%降到现在的17%,减少了10个百分点,老年人相应地增长了10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5%,按照这个速度,到2022年就会超过14%,这意味中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我们知道很多发达国家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有的已经是超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那么,中国的老龄化有哪些特殊之处?

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的老龄化有三个特点:第一,加速老龄化;第二,未富先老;第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加速老龄化: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课题组2019年所做的研究,在改革开放的头30年(1980年-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只增加了5.1个百分点(7.5%到12.6%),但从现在开始,保守预测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占比约39.5%,增加27个百分点。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高龄老年(80岁以上)人口占比增加速度更快。这是其他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都没有经历过的。美国从进入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花了72年,法国140年,俄罗斯50年,这足够它们做好应对准备。日本是众所周知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也花了24年,而中国将只花22年。

未富先老:美国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日本超过4万美元。而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时的人均GDP只有1万多美元。

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到2050年中国的预测总人口比现在要少,但老年人预计将达到5.2亿,约占总人口的40%,高龄老年人约占10%,这样的规模前所未有。

那么,这些特点会给中国养老市场带来怎样的挑战?

首先,高龄老人的快速增加,意味着空巢、独居、带病的老人大量增加。这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老年人在家摔倒(目前每年中国老年人在家里摔倒4000万人次),失能失智老人越来越多等,这会带来高昂的医疗费用和护理费用。

同时,由于中国老龄化速度太快,准备严重不足,不仅是人力、财力、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度、意识上也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口在家养老,7%的老年人口得到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3%的老年人口在机构养老。但不论哪种模式,目前都存在许多问题。中心的调研也发现,大家对目前市场上养老服务供应商的知晓度和满意度都比较低,满分为10分的话,对国内养老机构的评价仅4.66分,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价仅4.44分,且大部分人不知道或没有认可的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服务供应商。现存问题有很多,比如:

养老机构入住率偏低,空置率接近一半。而一个养老机构要盈利其入住率一般应达到70%左右。

缺乏成熟的养老企业,服务种类、质量都有待提升,不少企业收入模式单一,盈利能力不足。养老与医疗一样都是民生行业,很难真正市场化,不可能有非常高的利润。但目前不少中小企业单纯依靠政府购买服务,这样更加难以持续发展。

人才严重不足、总体水平偏低。按照国际标准,每三位失能老人需要一名护理员,那么中国现在有4800万失能或者半失能老人,应该有近1000万护理员工,但事实上我国真正能够提供合格服务的护理员只有50万。

技术应用不足且缺乏针对性,虽然行业中有许多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应用探索,但存在“重技术,轻需求”“重产品,轻服务”“重概念,轻产品”等现象。

当然,最大挑战还是支付。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国家基本养老、单位补充养老和个人商业养老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然而,三大支柱发展不平衡。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养老金占比过高,且缺口不断扩大;第二支柱覆盖人群有限,只有几千万人,规模提升困难;第三支柱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且发展缓慢。要解决支付问题,必须发展第三支柱,从海外的经验来看,第三支柱的作用举足轻重,比如美国2019年第三支柱比重已达31.3%。

中国养老金三大支柱

2

那么,中国养老市场的前景就一片灰暗了吗?当然不是!随着养老需求的日益旺盛,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养老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中心的调研结果显示,36.33%的中欧校友关注养老是因为看中养老市场的前景和投资机会。

从社会和经济因素来看,目前中国的老年人还是以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为主(56%),这些人大部分还比较健康,因此未来5~10年是中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同时,随着60后进入老年,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财富水平较现在的老年人会有明显提高。目前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老年人占比55%,未来会降到20%。经济水平也明显提升,养老观念和消费方式会发生转变,寿命越来越长,需求会更加多元化。养老将不再是一个单纯消耗社会资源的困境,而是相当比例人口需求的市场机会。

以中心的调研结果为例,中欧校友的父母辈和中欧校友自己的养老理念有很大差异。问卷填写者自己对于父母养老提供了包括情感关怀和经济支持等,而关于子女对自己的养老支持,大部分问卷填写者只希望有较多的情感关怀,基本不需要提供经济支持,说明其有较强的支付能力;近一半的人基本不指望孩子,并希望孩子不要干涉自己的选择。对于养老方式,绝大部分父母辈会选择以居家社区养老为主,选择机构养老的仅占10.70%。而问卷填写者自己对养老机构的接受度有较大提高,30.38%选择机构养老,这一比例是父母的三倍。 

父母和自己的养老方式偏好

3

资料来源:中心调研

从政策的角度,国家政策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比如,2013年(“养老产业元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6年开始试点的“长护险”,目前已扩大到49个城市。去年年底中共中央以红头文件的方式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当作国家战略,可以预见未来五年围绕人口老龄化会有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出台。今年9月,银保监会批复同意筹建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由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等17家公司共同发起,成为国家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载体。

企业的应对策略与实践

在这些挑战和机遇面前,企业该如何应对?周东生教授首先从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其观点从五位嘉宾分享的实践中也得到印证。

首先,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合适的细分市场,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战略就是取舍,一定要明确目标客户是谁,做谁的生意以及怎么做生意?

比如,针对中欧同学校友,他们的支付能力较强。中心的调研结果显示,仅7.56%的人每月愿意为每位老人支付的养老费用低于5000元,近一半的人每月愿意支付1万~3万元,少部分人愿意支付3万元甚至10万元以上。

选择养老机构时看重的因素

4

居家养老需要的服务

5


 选择居家养老服务时的考虑因素
 
资料来源:中心调研

6

他们在选择养老机构时,最看重的因素是配套医疗能力、服务内容和质量、硬件设施设备、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态度。这些也是他们认为目前国内养老机构的主要不足之处。价格和软件系统等不是他们考虑的关键因素,对养老机构的规模大小、所有制类型也不太在意。对于需要的居家养老服务,他们选择最多的是护理服务,随后是医疗服务、情感陪伴服务、应急服务、家居适老化改造服务。在选择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商时,他们主要关注服务内容和质量、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态度、获取服务的便利性、品牌口碑、软件和远程支持系统。价格、企业规模大小和所有制类型依然不是关注的重点。

同时,由于市场在转型期,不同地区的养老政策、补贴政策不一样,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制定战略。

第二,根据选择的目标市场和定位,企业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为各养老市场的参与者和顾客创造价值。比如,是选择轻资产还是重资产运营(比如同样是保险公司做养老,太平相对于泰康的模式就轻一些);是成为生态赋能者还是亲力亲为(比如天与定位为养老行业的赋能者);如何与政府等其他参与者合作(比如太平在各地建立的养老机构大部分是合作而非自建,安康通依托政府项目形成基础网络并积极拓展与其他养老服务商的合作,其母公司还收购了以色列最大的的养老服务商),引入哪些投资者(比如颐家引入了华润微电子和中国人保两个与自身业务高度协同的战略投资者,天与引入了高瓴资本),等等。

第三,随着劳动人口越来越短缺,企业需要利用科技的力量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特别是以居家社区养老为主的企业,业务相对养老机构更加分散,过程也更难控制,更需要利用科技,这一点在安康通、颐家、天与身上都得到体现。

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是要解决支付问题,光靠政府买单的单一养老服务收入恐怕很难持续,企业要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创新金融支付方式。比如,泰康和太平都基于自身保险业务打造养老闭环,解决“期货”和“现货”的问题。根据中心的调研,问卷填写者的父母养老主要还是靠子女、个人积蓄以及政府养老金,商业保险、以房养老、其他理财产品等占比很低,但他们自己的养老费用来源更加多元化,商业保险占了与政府养老金相当的比重,其他理财产品和以房养老也有了一席之地。这说明围绕养老的金融支付方式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父母和自己的养老费用来源

7

资料来源:中心调研


新闻资讯